第二届幼龄反刍动物国际研讨会—营养调控和环境互作在北京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乳业》杂志  乳业资讯网

微信图片_20181026142735.png

微信图片_20181026142044.jpg


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郝卫平、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所长齐广海、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刁其玉,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大会组委会主席Otto Kaufmann,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金海,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书杰,北京市畜牧总站研究员、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路永强。

主办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

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

承办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训中心

奶牛营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精准动物营养研究中心

《中国乳业》杂志社

微信图片_20181026142859.jpg

研讨会以“营养调控和环境互作”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中国以及德国、美国、巴西、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25位重量级专家,针对区域性幼畜培育技术的研究进展、母畜健康对新生儿发育的影响、幼龄动物消化道微生物问题以及幼畜的培育技术、营养调控和环境控制等7个专题展开研讨,同期还开设了青年论坛。

会上还发布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肉羊营养需要研究专著《中国肉用绵羊营养需要》和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犊牛培育专著《犊牛营养生理与高效健康培育》,这两部专著是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刁其玉研究员带领其团队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成果。分别为我国肉羊饲料配方的制定和新时期牛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刁其玉主持。李胜利表示,反刍动物培育技术进步的背后,很多人默默做了巨大的贡献,对他们表示感谢。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000.jpg

领导致辞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131.jpg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212.png齐广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所长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草食动物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草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牛羊产品更是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紧俏动物性产品。幼龄动物是成年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成年后的生产性能发挥和畜产品安全水平。我国是世界牛羊养殖大国,但生产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幼畜培育不到位、效果不好是牛羊生产的重要瓶颈因素之一。因此,本次研讨会对于提升反刍动物养殖技术和效益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托我所组建的反刍动物饲料科技创新团队作为院科技创新工程315个团队之一,在首席科学家刁其玉研究员带领下,多年来持续聚焦幼龄反刍动物培育这一产业瓶颈问题,初步建立了幼龄反刍动物的早期培育技术体系,所形成的系列技术作为中国农科院重点推广技术和农业部主推技术,在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得到大面积推广,为我国反刍动物养殖,特别是传统牛羊培育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将为国内外专家从营养调控和环境互作角度探讨幼龄动物培育提供一个重要平台。希望与会专家、代表能够结合会议主旨,充分交流和研讨。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310.jpg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212.png
Otto Kaufmann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大会组委会主席

很高兴与来自中国、巴西、智利、德国、日本、荷兰、英国等各个国家的同事见面,充分交流和分享前沿知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刁其玉老师团队以及各位资深的专家参加此次会议,突显了主题的重要性,确信在幼龄反刍动物培育的主题上开展交流是具有国际意义的。而在此次会议之后,还有多个有趣的项目。本次会议有24场演讲,其中15场报告由外国专家演讲。会议的主题也是一种承诺,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共同分享科研成果。幼龄反刍动物培育从农业实践角度来讲,是具有紧迫性的问题。由于幼龄反刍动物受到各种因素抑制,造成后代的缺失。幼龄反刍动物的高损失性,这不仅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也与动物福利紧密相关。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453.jpg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212.png
路永强
北京奶牛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幼龄反刍动物的培育非常重要,对动物的一生都会有所影响,包括它的生产性能的体现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等。但实际上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幼龄动物可能没有直接的效益体现,往往被生产者所忽视,致使很多动物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们欣慰地看到,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业界人士越来越关注幼龄反刍动物的培育。201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刁其玉研究员团队的带领下,与其它几个单位共同发起了第一届“幼龄反刍动物”国际研讨会,今天是第二届幼龄反刍动物培育国际研讨会。这些年,以刁老师为首的团队,在幼龄反刍动物培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同时作为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自12年成立以来,对奶牛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批丰富的成果。我相信在未来,我们团队将和在座的各位同仁一道,共同为幼龄反刍动物的健康发展作出我们的努力,让中国幼龄反刍动物培育的科技力量更增进一步。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531.jpg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212.png
郝卫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

牛羊肉是我国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更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必需品。近年来,在市场拉动和政策引导下,牛羊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产业发展势头整体向好。但生产效率仍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幼畜培育不到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我们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此次幼龄反刍动物培育国际研讨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业内同仁共同分享研究进展,提升幼龄反刍动物的培育。

中国政府非常关注科技创新与合作。中国农科院已经建立起多层次的合作创新体系,覆盖9个学科集群、107个研究领域、300个研究方向的创新团队。在国际合作方面,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已与10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共建联合实验室60多个,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希望通过此次幼龄反刍动物培育国际研讨会交流,进一步推进国内外幼龄反刍动物行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专家报告



专题一:区域性幼畜培育技术研究进展报告


幼龄反刍动物培育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640.jpg

刁其玉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

“少年强,国家强,培养下一代至关重要”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人,也可聚焦于动物的幼龄阶段。刁其玉首先强调了早期培育的重要意义,幼畜的培育决定成年的性能和健康。中国牛羊产业体量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作为产业生力军,犊牛羔羊培育理论和技术基础薄弱。哺乳期长、成活率低、增重慢,优秀后备牛羊不足,饲养效益低于国际水平。刁其玉提出,幼龄畜(犊牛羔羊)培育的关键技术问题表现在:从非反刍到反刍阶段的胃肠道发育机理、幼畜饲养标准和营养调控技术、早期断母乳技术配套饲养设施和管理规范。之后他详细介绍了幼龄反刍动物培育的主要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如幼畜培育技术理论揭示了犊牛羔羊从非反刍到反刍阶段的胃肠道发育机理,阐明了培育方式对肝脏及肠道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构建了胃肠道定向发育调控技术,创新了幼畜培育理论。幼畜日粮的研发与配制技术提出了以氨基酸平衡为核心的犊牛羔羊营养推荐量,犊牛羔羊植物性饲料原料利用的使用技术,以及系列营养调节剂。而早期培育技术体系的建立则以犊牛羔羊早期断母乳技术、配套饲养设施和标准化管理规范为一体。


中国放牧绵羊母子一体化饲养研究进展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717.jpg

金海

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

我国放牧羊的营养现状与技术研究与奶牛相比不尽人意。在放牧条件下,在繁殖、哺乳阶段的放牧羊和羔羊对各类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体内营养物质的分配规律很难准确评价,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比例失调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放牧绵羊母子一体化饲养技术是指妊娠母羊从产前两个月至羔羊断乳后的两周期间,兼顾母子的营养来维持母羊妊娠后期营养需要,实现母羊平安生产、产后母子健康。这种技术的应用,配套饲养设施设备的改进,可以缓解冬春季节放牧羊的高营养需要量与枯草期牧草的低营养成分导致的供需矛盾,促进母羊顺利产羔,降低产后营养代谢病的发病率;减少应激,提高产后采食量;提高产奶量与羔羊日增重。


从犊牛到高效奶牛——动物出生早期培育要点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758.jpg

Otto W.Kaufmann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高效奶牛最重要的基础时期在断奶前,犊牛断奶前时长只占了一生的2.6%,在奶牛群占平均使用期限的3.8%。但是,出生早期有几个事件会影响长大后的生产性能,比如内脏器官发育、早期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等。

早期培育有几个关键点:①促进主动免疫系统发育,加强初乳饲喂管理②满足能量和蛋白需要③对动物有利的饲养技术④卫生生产⑤观察到每头动物。

初乳饲喂管理:为了弥补犊牛出生时的免疫空缺,犊牛得摄入抗体。出生后应立即饲喂初乳,不能晚于4小时。饲喂犊牛前,检查初乳质量好坏,将病原污染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保证出生和挤初乳时干净清洁,且至少含有50g/L Ig。

初乳如何饲喂:保证出生后立即饲喂,尽可能多喂,建议饲喂量为体重的8-10%,保证其3天的“亲生”母乳饲喂,然后喝库存混合母乳。

如何自由饲喂酸化全乳:要使用混合有机酸酸化牛奶(pH5.5),早晨将奶桶装满8L牛奶,傍晚再往奶桶加入8L,每天清洗一次奶桶。

要引起重视的是:犊牛出生后80天内的日增重与其首次泌乳时的产奶量具有一定正相关作用,日增重越大,其首次泌乳时的产奶量越多。 而犊牛6月龄体重越高,其首次泌乳时的淘汰率则越低。

群养的优点:满足犊牛生理和行为需求,如社会交往、互相学习、体况锻炼;2)较早地采食较多的固体饲料;3)总体上节约劳力和成本,因为动物被更有效的饲喂和观察,需要空间也更小。

自动喂奶器的优点:1)可用于奶粉饲喂也可用于新鲜全奶饲喂;2)可结合前肢称使用;3)可控制牛奶摄入量;4)可分析评估动物不同行为,如喝奶频率、靠近奶瓶的次数以及喝奶速度等;5)在电脑上可以进行行为特征和牛奶摄入量的计算,为奶农提供信息。

概括总结,犊牛培育的中心目标是培育出高效奶牛,终生生产性能高,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犊牛未受外界干扰进行集约生长,内脏器官集约发育并且不生病,为实现这一目标,要进行恰当的初乳管理,在出生后三周内自由采食全乳,在断奶前饲喂高质代乳粉和固体饲料,并保证犊牛饲养环境(圈舍、管理)适应幼龄犊牛的需求。

中国牦牛后备牛培育有营养调控与技术研究进展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832.jpg

刘书杰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

牦牛生长在高寒草地,有“四低“,即肉产量低、产奶量低、繁殖量低(3年2产)、日增重低。但是牦牛是高原肉牛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具有不可替代性。牦牛犊牛培育中最大的问题是营养不平衡,主要是能量和蛋白调控,在饲草采集和营养转换上的平衡。刘教授主要介绍了犊牛和后备牛两个方面的营养调控研究结果。

犊牛方面:我们进行了牦牛代乳料及补饲料的研制与开发。实验数据显示,早期补饲可以提高犊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补饲精料也可以增加犊牦牛体尺变化,使体长、提高、胸围、管围、体重都有提高;还可以促进犊牛瘤胃、真胃、十二指肠、空肠发育。

生长期牦牛方面:通过2012-2013年两年的营养补饲(暖季:补饲矿物质盐砖及精补料、冷季:补饲精料+燕麦青干草),每户母牦牛均出现了1年1产的好情况,使母牦牛繁殖性能提高了5%-20%。另外,通过寒冷营养补充技术,牦牛哺乳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巴西水牛犊牛培育研究进展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902.jpg

Andre Mendes Jorge

巴西圣宝大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教授

世界水牛存栏量1.95亿头,其中97.5%在发展中国家。巴西有亚马逊热带雨林、热带灌木林、热带落叶林、草地等大片领域,适合水牛生长,其水牛存栏量在全球西半球位居第一,水牛产业可持续增长,有前沿的技术。

摩拉水牛(无角水牛),主要生长于巴西东北部,属热带地区,该地区主要生长面包草、坚尼草,饲料为饲用仙人掌(仙桃仙人掌)、杂交木薯(木薯属)。贾法拉巴迪水牛,主要生长于巴西西南部,属热、温带地区,该地区主要生长臂形草和面包草。地中海水牛×摩拉水牛,主要生长在巴西西南地区,牧场中多为坚尼草、狗牙根草,平均日增重为0.85kg/天。

专题二:母畜健康影响新生儿发育


饲喂具有双重目的和双重意义:奶牛妊娠后期微量营养素对胎牛发育中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181026143945.jpg

Juan J. Loor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Juan J. Loor主要讲述了在受孕(胚胎植入前)、胚胎植入后、围产期、断奶前等不同阶段,营养素所产生的影响。他重点提到可以通过改变妊娠期间母体氨基酸可利用率来修饰犊牛的生长发育,特异性氨基酸或许可以调节后期胎儿发育,氨基酸可利用率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延伸至出生后:初乳质量、免疫功能、增重率、产奶性能。除帮助组织生长外,某些氨基酸和微量营养素还具备其它生理作用,比如表观遗传的机制。蛋氨酸能上调胎盘中氨基酸转运体的表达,研究发现,产犊后9周母体供应蛋氨酸可使犊牛有较好的生长与免疫功能。断奶前这段时间是有效调控动物今后的生理状态的窗口期。他提到早期营养水平将会影响未来乳产量。

用粪便RNA和筛选的微生物组去促进奶犊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微信图片_20181026144019.jpg

Johan S. Osorio Estevez

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副教授

报告主要从分子角度研究粪便中的RNA对犊牛营养状态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并且研究将粪便微生物组筛选后植入犊牛后对生长性能的影响。他从试验启发、试验设计和试验结论和分析几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实验结论得出,2-3月龄的犊牛肝脏中触珠蛋白上升白蛋白下降,可知犊牛2-3月龄有微腹泻。从采血样中可以看出急性应答期白介素6变化显著,触珠蛋白和铜蓝蛋白上升,白蛋白和对氧磷酶下降,反应性氧代谢物和抗氧化能力变化显著。利用革兰氏和大肠杆菌受体得出,粪中TLR2有变显著的趋势而TLR4变化显著。

结果还显示腹泻还影响水通道蛋白3导致肠道收缩运动增多致使通过肠道的水含量大于85%。得出结论后进一步研究RNA得出:1. 粪便RNA是研究奶犊牛胃肠道转录变化可行方法。2. 对该技术进一步改进,可高估营养和生理效应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并且可测定胃肠道各部分的基因表达谱。3. 轻易获取胃肠道的生物学信息将加速我们对营养和环境如何影响胃肠道以及如何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理解。


肉牛母子一体化培育技术

微信图片_20181026144045.jpg

王之盛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教授

王之盛从中国肉牛养殖概况、中国肉牛养殖主要问题、肉牛母子一体化培育关键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他指出我国牛种资源丰富,我国肉牛存栏量稳中有降,我国是牛肉产量第四大国,第二大牛肉消费国。市场需求较高,养牛价格比较稳定。在我国肉牛的养殖主要问题,他提出几点:1、规模化养殖比例低,饲养管理粗放,成本高。2、良种率不高,单产低。3、牛源不足,育肥牛架子牛价格倒挂。4、肉牛母子一体化研究较少,缺乏针对中国肉牛品种的营养需要。对于母子一体化研究,他认为母牛是肉牛产业的基础,尤其对于我国母带犊为主的模式下的肉牛养殖,母子一体化培育技术非常重要。他认为,要注意妊娠期阶段营养调控,促进提高犊牛初生重,降低难产率;重视围产期营养与饲养管理,如提高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改善犊牛健康,母牛日粮添加β-胡萝卜素提高犊牛生长性能等;注重优质犊牛培育,促进胃肠道发育和健康,促进后期差异化饲养,提高养殖效益。


微信图片_20181026144129.gif


专题三:消化道微生物

初乳饲喂方式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81026144305.jpg

Leluo Guan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农业食品与营养科学部功能基因组与微生物学研究室教授

断奶前犊牛死亡率较高,在美国6.5%-9.1%,加拿大7.8%-11%,死亡的原因:腹泻、跛行或受伤、呼吸系统问题、严重共济失调、产犊问题、关节或脐带问题、其他未知原因。其中腹泻是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保持肠道健康,肠道健康包括5个方面:有效消化吸收、常稳定的肠道微生物、无胃肠道、有效免疫、状态良好。本燕的焦点为“从出生到断奶前后肠微生物组成其发酵产物”与“犊牛早期肠道微生物组及其受初乳饲喂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后肠微生物发酵为单胃动物提供总能量的10%,以短链脂肪酸为主(SCFA);出生后12 h内饲喂初乳影响犊牛结肠道微生物的形成。

综上,一是犊牛出生时后肠即存在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且在断奶过程中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二是微生物对犊牛肠道健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初乳组成也会改变犊牛肠道中的菌群结构。三是出生后12 h内饲喂初乳影响犊牛结肠道微生物的形成,初乳饲喂方式影响早期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宿主基因表达 ;四是热处理初乳具有更多优势;五是早期微生物定植会影响回肠免疫系统的发育。


日粮对新生犊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发展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81026144337.jpg

Satoshi Koike

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

报告阐述了四大方面,一是奶牛瘤胃酶活和发酵能力的建立。研究表明,瘤胃pH值在10日龄时趋于稳定;NH3-N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瘤胃内氧化还原电势在3日龄时已达到成年动物水平;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出生后增加,在15日龄时趋于稳定,乙酸和丙酸浓度表现一致,但丁酸浓度一直趋于稳定水平。瘤胃酶活主要表现为木聚糖酶先增加后降低,然后在36日龄时趋于稳定;脲酶在29日龄时趋于稳定;淀粉酶先增加至15日龄时趋于稳定;蛋白酶先增加至19日龄时趋于稳定。二是瘤胃细菌群落的发展。哺乳期犊牛在21日龄前瘤胃菌群处于不稳定状态,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其中优势菌群为拟杆菌属。在21日龄时瘤胃菌群处于稳定状态,部分功能菌群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变化,与日粮、应激等有关。三是日粮对犊牛生长和瘤胃发育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饲喂谷物比饲喂干草更能提高体重,与瘤胃容积相反;饲喂谷物比饲喂干草更能促进瘤胃乳头发育。四是早期饲喂方式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通过对两组哺乳期(1-3月龄)犊牛分别饲喂低能量和高能量日粮,在不同月龄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在10-14月龄淀粉分解菌减少,14月龄后增加;高能量处理组纤维分解菌一直增加。综上,瘤胃功能在3-4周龄建立,丁酸是犊牛瘤胃发育的关键发酵产物。

牛的饲料转化效率和瘤胃微生物组


微信图片_20181026144408.jpg

Sinead M.Waters

爱尔兰农业与食品发展部研究员

农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到2050年需要养活全球约90亿的人口,来自国际社会要求降低环境破坏大的压力。反刍动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能够将植物细胞壁的纤维素转化成能被人类利用的高品质蛋白质(肉和奶)。而在这一厌氧消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个中间产物——挥发性脂肪酸,甲烷菌主要利用VFA形成甲烷,造成2%-12%的能量损失。因此饲料转化率格外重要,饲料转化率代表动物将饲料转化成产品的能力。饲料约占总成本的70%。提高饲料转化率有两个好处:节约饲料成本和减少甲烷的排出。

评价饲料转化效率的表观指标:剩余采食量(RFI),剩余采食量=实际的采食量 – 预测的采食量(根据动物体重、日增重和体组成来预测)。营养因素可影响瘤胃微生物,进而影响饲料转化率,应用Illumina MiSeq扩增子测序技术表明限制饲喂会导致肉牛瘤胃中一种未鉴定的琥珀酸弧菌科数量下降,而甲烷杆菌属gottschalkii分支数量上升;某些微生物菌种/菌株的变化对于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可能强于整体瘤胃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多酚与肠道微生物互作促进肠道发育与健康


微信图片_20181026144434.jpg

C-Y Oliver Chen

美国塔夫茨大学老年营养研究中心抗氧化研究实验室副教授

肠道微生物和很多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包括抑郁和焦虑。人类1/3的肠道微生物都很常见,其余的2/3(特别是在种水平上的)微生物可能决定着每个个体的特殊性。通过研究素食者或地中海饮食者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现他们的菌群结构对健康更为有利,以肉食为主,肠道微生物组成较为不利。

实验一:42个健康的轻微便秘的成人,每天摄入12g菊苣菊粉vs.麦芽糊精,为期 4周的,用MiSeq对16S rRNA的V4区进行测序,发现植物食物中许多非纤维成分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起有益的生物作用。

实验二:蔓越莓中含有很多多酚物质。设计实验让一组人食用蔓越莓,发现蔓越莓改变以动物为食的饮食,导致细菌门水平丰度变化;以动物为食的饮食降低粪中短链脂肪酸含量;蔓越莓成分减弱动物性饮食导致的细菌性次级胆汁酸增加。而反刍动物比人类有更多的微生物活动,因此可以改变微生物来优化饲料效率和产出,如通过异黄酮素改变泌乳奶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结论:幼龄反刍动物早期发育阶段,开食料配方影响其胃中微生物动态发展,可能对生产性能有较大影响。

                               专题四:幼畜培育技术

犊牛饲料NRC能量估算的再评价

微信图片_20181026153242.jpg

James D.Quigley

美国嘉吉公司普乐维美北美区副教授

犊牛需要足够的营养供应来满足生长需要,而对应其生长需要的精准营养配方能保证营养物质全部被吸收,避免浪费。所以计算能量、蛋白等营养供给需要非常重要,其前提需要了解饲料的化学成分,每个组分如何消化以及动物对其利用率,最终根据其消化模式广泛用于营养供给。同时饲料的口感及形式对其消化率影响也较大,开食料形式会影响通过率、消化部位、全肠道消化率和有效代谢能。

犊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不是一成不变的,犊牛的胃容积改变会显著影响其消化程度,研究表明增加代乳粉的饲喂量会导致犊牛NDF的消化率下降,断奶对开食料的消化也有影响。犊牛的消化能力受年龄、代乳粉及开食料的采食影响,但消化率的改变是否会影响日粮的有效能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大量饲喂代乳粉(>0.9kg/d)对干物质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同样对脂肪消化率也没显著影响,表明代乳粉及开食料的脂肪均为可消化脂肪。断奶前,大量饲喂液体饲料(>0.9kg/d)会抑制其NDF消化率,相反,适量饲喂液体饲料(0.66kg/d),犊牛的NDF消化率会有升高的趋势。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犊牛的干物质、蛋白、脂肪消化率发生一定的改变。


奶牛犊牛和青年母牛的氮素利用

微信图片_20181026153335.jpg

Andre Fonseca de Brito

美国新罕什尔大学副教授

报告主要阐述3个方面。

一是N利用。日粮蛋白包括过瘤胃降解蛋白及过瘤胃蛋白两部分,还有一小部分内源蛋白。过瘤胃蛋白进入瘤胃被降解为氨基酸、小肽及NH3。但犊牛早期由于食管沟反射,蛋白不进入瘤胃降解,随着瘤胃发育,蛋白开始进入瘤胃降解。但日粮蛋白过量会导致能氮失衡,排出N增加,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

二是常规化与集约化饲养方案。常规化饲养方案,推荐标准为:按犊牛体重8%-10%饲喂全奶(4-5升/天),每天(按体重的1.0%-1.5%)饲喂两次454到567克代乳代乳粉。集约化饲养方案,饲喂代乳粉的犊牛,增重可达0.6至1kg/d以上;对自由采食全奶的犊牛,增重可达0.8到1.2 kg/d。

三是N平衡及营养利用。探究不同蛋白含量及不同代乳粉饲喂量对犊牛各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1)代乳粉蛋白含量增加时,总脂肪酸含量下降。随着蛋白水平的提高,体重增加,N沉积升高,N排出量也增加。(2)饲喂大量代乳粉会增加脂肪沉积。(3)增加代乳粉蛋白水平及饲喂量会促进犊牛的腰角高及体高的发育,粪、尿N排放量增加,N沉积下降。


中国水牛后备牛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微信图片_20181026153404.jpg

邹采霞

广西大学研究员

为了弥补水牛饲养标准数据的缺乏,提高生产效率和动物福利,减少环境污染,对水牛后备牛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消化率进行了研究。

通过实验对后备母水牛氮的代谢规律研究,得到氮代谢的有关数据,预测净能和可消化氮。结果显示,生长水牛的净能NE(MJ/d) = (0.335+0.392 ADG) W0.75可消化氮Digestible N =(1.44+0.358ADG) W0.75其中ADG为平均日增重(kg/d)。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牛营养需要的基本参数,为我国水牛饲养标准的制定和能量日粮配方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犊牛培养方面,我们于2014年广西水牛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合作开发了水牛代乳粉。


                                                                                   专题五:幼畜营养调控1

奶山羊羔羊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其脂质代谢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81026153533.jpg

Guido Invernizzi

意大利米兰大学副教授

以苜蓿干草、干草和玉米等为基础原料,通过鱼油和脂肪酸盐调整营养水平,对23只二胎带双羔阿尔卑斯奶山羊,分为饲喂硬脂酸或鱼油组和对照组。在怀孕最后一周到产奶21天期间往日粮中添加,山羊羔羊出生后21天随母哺乳。产犊前添加30g/头/天,产犊后添加50g/头/天。在产犊-7天,7天和21天,进行肝脏和皮下脂肪组织活体采样,在产犊-7、-2、0、+2、+7、+14和+21天。实验发现,饲喂鱼油对奶山羊乳脂肪含量没有影响,不同处理中,与脂肪酸氧化相关的基因(ACOX1, ACAA1)对不同脂肪动员有一种表达模式,饲喂奶山羊高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对其调控脂肪生成的相关基因表达无影响,日粮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对肝脏及脂肪组织中脂质代谢的调控不同。脂肪组织中与炎症和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和miRNA表达无差异,产后7天主要炎症相关基因和miRNA表达上调,21天表达降低,内脏脂肪组织UCP1和UCP2表达有差异,表明两个宏观区域的产热活性不同,日粮长链脂肪酸对UCP1和UCP2基因表达量无影响。


表观遗传学和营养基因组学在幼龄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181026153607.jpg

Felipe H. Pino San Martin

圣塞巴斯蒂安大学博士

他首先介绍了营养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营养基因组学是结合生物化学、生理学、营养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来探索和解释基因和营养在分子水平上存在的相互作用。对于表观遗传学,他谈到,外界因素,如年龄、环境、营养和疾病状态,可改变表观遗传编码。而基因表达会发生遗传性变化,导致染色质结构在至少3个系统发生的变化: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ncRNA)相关的基因沉默。他列举了一些实例,如,怀孕母羊限制摄入叶酸、维生素B12、甜菜碱、胆碱、蛋氨酸,会导致子代成年后肥胖和免疫系统缺陷。

他指出,在母体里,胎儿会根据父亲和母亲生存经验构建自己的表观遗传编码。 怀孕期间的母体受到的刺激,能影响胎儿发育,以及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母体的营养水平将会影响或者改变子代的基因表达,甚至在一些物种上,可持续几代。当怀孕早期或者中期营养限饲,会降低胎盘及其附属物的重量。此外他还讲到了影响反刍动物未来生产性能的营养因素,如孕中期蛋白质缺乏,会降低犊牛体重;妊娠期缺少铁,有可能导致犊牛肾异常生长、肾功能低下及肾功能不全。胚胎、胎儿或甚至出生后早期发育阶段营养不足会发生不可逆的DNA甲基化修饰。这样,即使是短期的次优级别的营养,也能在较长时期内改变基因表达,损伤正常生理功能和代谢。


山羊羔羊早期培育研究与实践

微信图片_20181026153637.jpg

张乃锋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山羊养殖量占肉羊养殖的半壁江山,但规模化养殖水平低。幼龄山羊培育技术滞后,目前山羊羔羊早期培育模式仍然以传统的随母哺乳饲养为主。人工饲养技术、代乳粉,开食料的应用仍不普及。

关于羔羊早期培育:羔羊2-3周龄前瘤胃发育缓慢,3周龄后快速发育,3月龄接近成年比例。研究已经表明,人工饲养有利于羔羊瘤胃发育及健康快速生长。比如,人工饲喂代乳粉和羔羊饲料产品,可以显著促进瘤胃发育及瘤胃优势菌群建立,促使瘤胃原虫数量趋于平稳,促进山羊羔羊小肠的发育。

关于羔羊饲养管理:①加强母羊的饲养管理;②做好羔羊护理工作;③做好疾病防控;④做到羔羊及时足量补饲;⑤羔羊及时断奶。


                           专题六:幼畜营养调控2

后备牛培育的生产实践与技术进展

微信图片_20181026153741.jpg

曹志军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报告主要包括:一是中国后备牛培育技术情况,《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白皮书》从2016年开始收集涵盖18省的6万头后备牛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得出:1)性别、胎次对犊牛体重非常重要,公牛比母牛高3kg。犊牛初生重介于34-40kg。哺乳犊牛哺乳期间日增重约为792g。2)6月龄前后备牛肺炎患病率和腹泻高发。酵母和丁酸盐的使用可促进瘤胃上皮发育和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腹泻率40%以上。3)配种月龄为13-15月龄,平均产犊月龄为23-24月龄。二是技术进步情况,1)优质初乳仅有60%,但尽早采集和饲喂初乳非常重要。2)重视异常乳的前期处理。牧场75%-80%使用巴杀废弃乳。3)投产时间缩短2-3个月。三是成果,1)奶牛母子一体化养殖关键技术。2)《2018中国后备奶牛培育黄金标准》。3)《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我国首部有关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的国家标准。


牛奶中的微生物及其对犊牛健康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81026153810.jpg

Bianca M. Castiglioni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农业生物技术及生物学所高级研究科学家

所有的哺乳动物(不仅仅是人类)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在其皮肤、肠道、口腔、尿道、生殖道中都寄生着大量丰富的微生物进行复杂的共生作用,与宿主共同进化,影响宿主机体生态和健康。健康的乳腺和其中的奶也可能含有多种微生物。她表示,有一些研究证明,牛奶中的细菌不仅仅是外源污染所致。有研究发现奶牛肠道细菌可以进入到乳腺中,证实了反刍动物也有内源性的肠道乳腺途径。这一结果也支持存在“一些肠道微生物能够通过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进入乳腺”的机制。然而将微生物从肠系膜淋巴结运送到牛奶中的细胞类型仍待证实。她表示,后续应深入研究肠道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到达乳腺的机制,以及明白这一机制对泌乳动物、子代以及人类消费者健康的深层影响。

同时,她也提到,奶中细菌对免疫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在母体微生物来源对新生犊牛胃肠道早期成功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中,从10个地方,采集出生21天犊牛的胃肠道内容物、粘膜刮拭样,以及产后母牛初乳、乳腺皮肤和阴道刮拭样。结果发现母体阴道、乳腺皮肤和初乳中的微生物区系显著不同,奶用反刍动物有着不同的非常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瘤胃微生物群,在植物消化中起重要作用。出生后1d内的犊牛还在严格摄入初乳时,还没有摄入植物饲料,其瘤胃中的关键细菌已存在。


犊牛早期断奶营养管理技术

微信图片_20181026153836.jpg

屠焰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固液比例饲喂模式对犊牛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奶犊牛饲粮中纤维性碳水化合物来源的影响。

牛因为生活环境变化、日粮形态变化、消化道发育不完善、免疫力未完全建立等原因,导致采食量不足和消化系统紊乱。犊牛阶段,固液饲料消化方式不同,液体饲料通过食管沟直接进入皱胃,固体饲料通过瘤胃-网胃-瓣胃后进入皱胃,经过微生物发酵。液体饲料饲喂量过高导致犊牛固体饲料采食量、总营养物质采食量和体增重下降。而液体饲料饲喂量过低会导致前期营养供应不足,未来生产性能降低。

试验一:试验分为高液体组(HL),对照组(CON)和高固体组(HS)。保证三组间总干物质采食量一致。结果发现,高比例的固体饲料通过刺激胃肠道发育,增加DMI,改善了饲料转化率,提高了日增重。提高了瘤胃乳头长度和肌层厚度,提高了瘤胃VFA浓度,促进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高固体组与高液体组相比,瘤胃微生物多样性降低,有利于微生物区系的稳定。试验二:试验选用平均日龄为100d的荷斯坦断奶犊牛30头,分别饲喂大豆皮和苜蓿,每组15头。结果发现,苜蓿组犊牛饲料转化比升高。但大豆皮组犊牛瘤胃VFA和氨态氮浓度提高,乙酸比例降低,丙酸和丁酸比例升高,乙丙比降低。在6月龄前荷斯坦犊牛饲粮中以大豆皮代替苜蓿干草具有一定的优势。


断奶羔羊营养需要与日粮配制

微信图片_20181026153905.jpg

刘月琴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目前一般绵羊断奶体重为20kg左右,山羊为12kg左右,断奶过早应激大,过晚不利于母羊返情配种,造成产羔间隔延长、繁殖率降低。

羔羊营养需要量指标都有哪些?单位日粮干物质中含有的代谢能(MJ)、DP(%)、钙(%)、磷(%)、食盐(%)。

断奶羔羊营养需要量如何确定?影响营养需要量的因素有断奶体重、日增重、品种及环境(温度、湿度)。因为饲养条件不一样,所以不能照搬饲养标准,要确定适宜的营养浓度和能氮比。①山羊断奶羔羊营养需要量:ME水平以9.5~10.5MJ/kg,DCP水平以95~105g/kg较为适宜。ME/DCP=1:1增重、或饲料报酬较高。能量太高,采食量、料重比反而下降,还易造成羔羊腹泻。②绵羊断奶羔羊营养需要量:ME为12MJ/kg,DCP为11%,增重、饲料报酬较为适宜。③品种:品种对采食量影响不大,但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差异显著。杂交羊比父本杜泊和母本湖羊料肉比降低,日增重提高。④性别:采食量公高于母,日增重杜泊和杜湖杂交羊公高于母,湖羊公母没有差异,料肉比杜泊、湖羊公高于母,杂交羊为公低于母。⑤温度:冬季增加能量、减少蛋白;夏季增加日粮营养浓度,所以要改善环境,创造适宜温湿度。

断奶羔羊日粮配制:①确定营养需要量;②确定饲料原料:容易消化、粗饲料要柔嫩,控制日粮NDF水平;③实验室评定饲料原料营养价值:GE、CP、NDF、ADF、Ca、 P;④查阅饲料营养价值表;⑤根据饲料营养价值表结合实验室分析数据,评定出饲料原料营养价值。ME、 DP 、NDF、ADF、Ca、 P;⑥excel制作配方。


                          专题七:幼畜营养与环境控制

不同生长阶段后备牛甲烷排放规律

微信图片_20181026154026.jpg

Tianhai Yan

英国农业食品与生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关于甲烷排放的实验研究,其研究主要针对奶牛或肉牛在圈养过程中的排放量,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出在生长周期中甲烷的排放量。他表示实验选用10个公犊牛10个母犊牛,分别测试6,12,18,22月龄的排放情况,4期试验采用单一的青草青贮。他提到实验模型所需的测定的时间较长,只能用于小规模的测定。他详细介绍了实验过程,如实验指标为采食量、粪尿、氧气摄入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甲烷排放量。实验结果发现,实验中的小公牛小母牛,体增重以及干物质采食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代谢能采食量和能量平衡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牛和母牛之间甲烷气体排放量没有显著差异;甲烷排放量会随体重增加而增加等。另外他还讲解了甲烷和甲烷能排放量的预测模型,以及累积甲烷排放量的模型建立。


用真菌来提高粗饲料的利用价值

微信图片_20181026154055.jpg

John W. Cone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

随着乳制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和各联盟、国家政策的影响,欧盟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使用废弃物和副产品生产的粗饲料,这种粗饲料的化学组成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碳氢元素,可以被有效使用。而木质素因为没有氧气不能降解,会影响瘤胃发酵过程,不能被使用。因此该饲料较高的木质素,导致了饲料价值偏低。

真菌是唯一能降解木质素的有机体,由于真菌在营养生长过程中会定植到基质上,并试图改变基底,这个好氧过程可以有效打开细胞壁,实现木质素的降解。实验将一些有效真菌进行七周的预处理,基质放到缓冲瘤胃中培养,整个厌氧微生物过程产生的发酵气体被收集测量用于计算降解度。结果显示,一些真菌特异性实现了降解/改变细胞中木质素,其中以香菇、杏鲍菇和虫拟蜡菌的处理结果最佳。另外,真菌的保存处理非常容易,并且有很多优点,包括清洁且不使用有害化学物的制作过程、较低的花费、可以产生更多的金融经济利润等。此外,真菌处理的物质可用做反刍动物饲料,也可用作生物能(甲烷,乙醇)和化工基础(葡萄糖、乙醇、乳酸、生物塑料等等)。这说明真菌能改善低质饲料,提升饲料的利用价值。


中国荷斯坦牛瘤胃产甲烷菌群结构与甲烷排放测定

微信图片_20181026154125.jpg

董利锋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博士

报告主要聚焦于两个话题:断奶模式影响荷斯坦犊牛瘤胃产甲烷菌群结构和多样性;采用SF6/GreenFeed测定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排放。

将36头犊牛分为3个处理组(1)56天断奶饲喂高固体料(2)56天断奶饲喂高液体料(3)42天断奶饲喂高固体料。第28天开始试验,CWS开食料每周增加200克;CWL每周增加100克;EWS每周增加400克。结果显示,断奶前,三组无显著差异,断奶后,CWS组提高,CMS、EWS组与CWL组差异显著,但体重变化差异不显著。瘤胃发酵指标中,三组乙酸变化没有差异。丙酸盐CWS比例最低,与CWL、EWS组形成显著差异。PH值变化差异不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重大挑战。

基础排放数据或排放因子是建立国家排放清单和履行减排承诺的关键环节。IPCC测算方法易高估或低估排放量;中国还需要准确的排放数据。研究发现,采用SF6或GreenFeed技术可计算不同生理阶段奶牛甲烷排放量。


专家报告结束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刁其玉,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Otto Kaufmann等与会嘉宾为青年论坛中作报告的杰出学者颁发了证书和奖品,同时也对此次会议的支持企业表示了感谢。

微信图片_20181026154155.jpg优秀青年口头报告优秀奖获奖者

微信图片_20181026154220.jpg

优秀青年口头报告三等奖获奖者

微信图片_20181026154245.jpg

优秀青年口头报告二等奖获奖者

微信图片_20181026154311.jpg

优秀青年口头报告一等奖获奖者

微信图片_20181026154406.jpg

对支持企业表示感谢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科海福林大厦410
客服热线:010-62142122;010-62146551
邮箱:bj_ap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