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羊计划-刁其玉:皓首少年心 不负当年情

校友|刁其玉:皓首少年心 不负当年情

原创 中国农业大学 领头羊计划

收录于话题


刁其玉,男,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反刍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饲料与营养功能研究室主任,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奶牛营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草食动物健康生产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先进个人。
刁老师1982年毕业于新疆塔里木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获生理营养学博士学位。2000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出站。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培育出健康的后备畜,为我国牛羊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让农牧民富裕起来。”这是刁老师曾经立下的誓言。近四十年的教学科研工作,刁老师将青春岁月留在了实验室与养殖场,在我国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开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刁老师带领肉羊体系营养研究室开展肉羊营养需要量参数研究与实践,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肉用羊营养需要量》专著,修订了我国肉用羊的饲养标准。他带领团队长期从事反刍动物幼畜营养生理与早期断奶技术研究及粗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反刍动物幼畜早期定向培育和粗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反刍动物生产。数十年来,他始终如一,默默耕耘,真正做到了不负青春,不枉此生。


德国式“呆板”

受益至今



德国哥廷根大学动物生理营养研究所是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发源地,1860年这里诞生了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及概略养分分析方法。30多年前,刁老师受国家公派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在那里学习了5年,从此与动物营养结下了不解之缘。


德国人一向以严谨细致、逻辑性强而著称,而这样的“呆板”也在科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次做动物饲料的试验,出现了异常的结果,和设计方案的理想结果差距很大。有人认为,这一结果可能是新发现,但立马就有人反驳说“下结论要有科学依据!但我们并没有理论能支持这个结果”。最终,实验人员用同样的饲料重新饲喂实验动物,并分析了饲料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找到了导致异常结果的原因。

   “没有充分的依据,就不能轻易下结论做判断。”这件事情虽然不大,但却让科学的严谨性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所谓的“呆板”更是让他明白,搞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试验结果更是要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撑。刁老师认为,人们往往在做第一、二次试验时会很认真,然而长年累月地做无数次之后就会心生懈怠。迄今,刁老师仍然告诫自己,哪怕是做数百次的重复,也要像对待第一次试验一样上心。

  与英美国家三四年即可获得学位相比,在德国学习一般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顺利完成博士学业并拿到学位,很多人因为时间太长而无法坚持到最后,但刁老师却凭借着热爱与信念奔赴未知。至今他依然记得,自己的博士论文——“适宜氨基酸模式减少日粮蛋白水平的研究 ”被评为优秀时,近乎苛刻的导师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些从德国学习到的方式和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刁老师说。在他看来,正确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和建立研究方法,是研究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思考问题时必须找到科学的角度,最关键的一点是所得结论一定要有论据支撑。

攻坚克难

啃下犊牛羔羊硬骨头



随着我国养殖业水平的提升,如今的畜牧养殖业早已今非昔比。刁老师意识到,科研重点必须从“锦上添花”转向“攻坚克难”,只有突破才能推动产业取得实质性的发展。正是内心那股勇于创新的创劲和敢于攻坚的倔强劲,推动着刁老师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经过大量调研,刁老师发现,近年来我国奶牛产业虽发展迅猛,但牛奶产量却始终增长缓慢;而问题的核心症结便是,犊牛培育技术发展滞后,后备牛生长发育受阻,导致无法及时补充成年泌乳牛群,影响牛群结构的更新和健康。为此,刁老师带领研究团队,立足于我国的生产实际,基于犊牛的消化生理和免疫特点,开始研究犊牛早期断奶技术。而想要实现早期断奶,代乳品是关键,没有它就谈不上犊牛早期断奶和定向培育。当时国内的代乳品领域可谓一片空白,但恰是这旁人眼中难啃的硬骨头给了刁老师大展身手的空间。


科研攻关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无数次艰辛的摸索和试验没有让刁老师停下前进的脚步。在动物试验的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状况,刁老师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调整代乳品的配方和加工工艺及饲喂方式。正是凭借这种善于抓住问题本质、敢于攻坚克难、不轻易放弃的科学家精神,在经过理论研究、大量的实验室测试和犊牛羔羊生产试验之后,刁老师团队终于找到了符合我国国情和行业特色的解决途径,研发出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代乳品。犊牛早期断奶营养生理和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的成功攻关,标志着代乳品国产化的实现。

刁老师带领团队十年如一日地探索和突破,在犊牛羔羊培育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犊牛、羔羊消化和免疫系统发育规律,为幼畜早期营养调控奠定理论基础;建立了犊牛、羔羊健康养殖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突破了哺乳期犊牛、羔羊日粮依赖乳制品的技术瓶颈;研发了以植物原料为主导的犊牛羔羊代乳品产品,构建了犊牛、羔羊健康养殖饲养技术体系……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刁老师和他的团队从未停下脚步。


2021年2月23日,《科技日报》报道“饲料所科学家首次揭示绵羊胎儿肠道微生物的起源与组成”,这是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羔羊出生前的肠道中存在有活性的微生物组,为胎儿肠道微生物定植始于子宫提供了依据。对于通过调控早期宿主-微生物互作来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幼龄动物的早期培育有重大的价值。该结果不仅是反刍动物生理研究的突破,也是在哺乳动物上的首次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Gut》(2020 IF=19.819)上。这是刁老师和他的团队的另一创新性成果。科研永无止境,他们一直走在科研的最前沿,一直在不断创新,不断努力。

以农牧民福祉为己任

将论文写在实践中



1998年,刁老师带着在德国学到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理念来到饲料研究所,从事反刍动物营养生理与饲料科学的研究工作。刁老师曾说过:“干我们这一行的,做科研的最核心成果就是生产能力的提升,思考如何惠及整个行业和消费者。我们的成果如果只是为了写论文,那就是浪费宝贵的资源和素材。”


作为农牧民的好朋友,刁老师一直将农牧民的福祉视为己任,常年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广泛调研,及时了解行业发展需要和农牧民的期盼。他多次深入广西、贵州、青海、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考察牛羊养殖情况,参与扶贫帮困和牛羊养殖技术服务活动,为农牧民讲授专业知识和新技术。在牧区,刁老师走进羊圈,抓起料槽中的饲料与村民们热切交流,面对村民的提问,一一进行解答,有时甚至还利用晚间时间,在村部会议室里就牛羊养殖过程的细节和新的技术给村民作技术讲座。刁老师团队研发的断奶犊牛羔羊营养调控关键技术及产品,标准化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的饲养效果监测评价体系,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犊牛羔羊培育方式,促进了犊牛羔羊健康成长,改善了成年畜的群体结构,为高产和稳定奠定了基础,降低了生产成本,给养殖户带来了实惠。


同时,刁老师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善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运用到生产实际中,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针对果汁厂果渣带来的环境和成本问题,刁老师带领团队和企业合作开展实地调研和试验研究,最终提出了“碳、氮营养平衡和益生菌发酵”的解决方案,使果渣具备了代替精饲料饲喂反刍动物的潜质。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这一方案降低了奶牛发病率,使奶牛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含量均得到了提高,而牛奶的体细胞数、生产成本则明显下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压力,这项实用技术可谓“三个难题,一招解决”,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对刁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刁老师数十年如一日,践行“立地”的本质,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养殖场,扎根于群众之中,俯下身子为群众脱贫觅出路,用科技把贫穷落后抛进历史。


薪火相传
悉心育人



作为坚守在科研一线多年的“老同志”,刁老师十分注重个人素养提升,始终坚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他热爱科研事业,严谨对待科学试验,充满激情和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真诚待人,与团队成员打成一片,团结一致,积极向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科研从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也离不开经验的传授。作为团队领头人,刁老师深刻认识“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他曾说过:“科学研究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奋斗的年代里把该做的做到最好,然后把更进一步的接力棒交给年轻人,把伟大事业传承下去,越来越强。”


作为老师,他从不吝啬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竭尽所能帮助学生在业务上不断进步。当学生因试验受挫而躁动不安时,他总是循循善诱,悉心教导;当有学生遇到生活问题时,他也总是伸出热情之手给予帮助。


在培养学生时,他并非只是照本宣科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而是将课堂融入实际生产,让学生深入一线学习。学生做试验,必须亲自动手采集试验材料,克服养殖场艰苦的环境和难忍的气味,与牛羊朝夕相处。身为改革开放后的首届大学生,刁老师身上有着那一代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为国为民的责任感。他觉得学生多吃点苦是好事,但每当看到学生在寒风中仍坚守在养殖场照顾牛羊时,他亦是感慨万千:“学生和我自己的孩子差不多,手心手背都是肉,看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终日奔忙,心中也是万般不舍。但作为老师,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锻炼不可或缺。”即便吃了不少苦头,学生们对这位严苛的导师也没有一丝抱怨,反而是在尊敬之外多了一份亲近。






同时,刁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在平常的科研工作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注重规范学生的操作。刁老师说,“‘诚信、承诺、严谨、阳光’这八个字是我觉得年轻科研人员应该展现的精神面貌。”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与学生交流从不高高在上;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与学生探讨问题毫不含糊;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爱生如子,给学生最亲切的帮助和最严厉的锻炼;就是这样一位老师,悉心育人,桃李满天下。

坚毅、奋斗、奉献、诚实,牛所有美好的精神品质在刁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几十年的坚守,他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践行着“科研为民、投身三农”的使命担当。作为科学家,他关注国际科技前沿,致力于创新与突破,不轻易言弃;作为我国畜牧领域的一分子,他着眼人民的需求,投身实际生产,引领产业科学发展;作为老师,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着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从他深邃的目光中、殷切的话语里,我们领略到他的才思学敏,更感受到他对我国畜牧业的热爱和期待,这份热爱感染和激励着每位科研人员和每个年轻学子不断奋斗!


注:本文在《刁其玉:幼畜健康成长的营养师》(文/佚名 科技日报)《在喂牛养羊中寻找灵感 服务三农——记全国农业先进个人饲料所刁其玉》(文/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二者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标题为编者所拟。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科海福林大厦410
客服热线:010-62142122;010-62146551
邮箱:bj_apn@126.com